查看内容
【第十期】外国青年“看中国”:留住手艺(二)(3)(1)



外国青年“看中国”:留住手艺(二)

中国手工艺门类繁多,精巧美观,历史悠久,是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。十年来,外国青年导演们探访了全国各地手工艺人的生活,记录下他们对待手工艺行业的专注与热爱,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上期我们回顾了雨伞、宫灯、二胡等手工艺人的熠熠匠心,本期我们将走近更多拥有精湛技术与执着精神的手工艺者,留住手艺、脉脉相承。

一把腰刀连接着人与人、家与家之间的精神传承。南非青年导演Tristan从刀剑大师马师傅的身上学到了何为坚韧与坚持,不论是影片还是腰刀,都需要以一颗匠人之心专注于精品的制造。

《刀剑大师》

2016 甘肃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pOfRu-_yXU7oy_Ky1A4uw

承拍单位:西北师范大学

导演:Tristan G. Schafer(南非)

制片人:李宗霞

指导教师:Luscious Dosi

影片简介:《刀剑大师》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省级传承人马云伟为切入点,展示了一把纯手工的保安腰刀的打造。通过保安腰刀这一物件将民族、家庭连接在一起,呈现了传承和发扬保安腰刀这一工艺的艰辛历程。

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中的明珠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探访中医的旅程对美国青年Austin来说是一次大开眼界的经历,他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,还从中医所开启的中华文明之门中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。

《易中医》

2017 北京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wl7zasmBTHvMEuGLH8zXw

承拍单位:北京师范大学

导演:Austin Lau(美国)

制片:王松、高梦乙

指导教师:Jay Hubert

影片简介:影片从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流程开始切入,采访了有几十年工龄的专业技师和同仁堂中医,然后逐步将视野扩大,追问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,以小窥大,进而进行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思考。

刳木为舟、征服江海,中国的造船工业历经了悠久的历史,锻炼出一批批吃苦耐劳的优秀造船工匠。俄罗斯青年导演Veronika来到中国福建的海边,探寻造船世家的传承与改变,当看到那些没日没夜工作的工人们时,他好像重新理解了工匠精神。

《留木》

2017 福建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V0FyHNWe26BQvGdOIilFA

承拍单位:厦门大学

导演:Veronika Kuznetcova(俄罗斯)

制片:欧斯超、赵振善

指导教师:Arun Gupta

影片简介:从一根根木头的远取,到一艘艘大船的建成,再到五代人不仅仅技艺更是精神的传承,是林先生一生在做,更不想它失传的事。本片就是通过对造船的每一道工序,图纸设计,焊接,喷漆等等的细节性展现,来逐步升华到林先生及其几代人对于造船的渴望和坚持。

一把梳子背后总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,家梳雕刻打磨的过程中,传承的是几代人的工匠精神。南非导演Aury惊叹于角梳的精美,更惊叹于其背后不可名状的文化和历史。

《家梳》

2017 福建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eKBasFwk4ng264O-Ap3qQ

承拍单位:厦门大学

导演:Aury-lee Haydon Dunn(南非)

制片:林淑桦

指导教师:Arun Gupta

影片简介:这是⼀个以角梳制作⼯匠的⼀家三代为主线的故事。我们不仅捕捉了角梳的⼤批量⽣产过程,⽽且还有角梳的⼿⼯制作过程。《家梳》讲述的不仅是⼯艺的传承,更是关于⼀个家庭的精神教育传承。

对于葡萄牙青年Joao来说,中国满族的文化似乎是难以理解的,但在与萨满鼓接班人关师傅相处的过程中,他感受到了文化的相融相通。制作萨满鼓的过程很累,却带给了他许多快乐与活力。

《鼓韵关东》

2017 吉林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NYj7x2DV2NjrhXAVIKkpWw

承拍单位:吉林大学

导演:Joao Meirinhos(葡萄牙)

制片:刘乃千

指导教师:Annakaisa Sukura

影片简介:18世纪以前, 萨满文化一直是满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,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。关云德先生是传承了中国萨满鼓制作技艺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。五十余年前,他师承父业学习了萨满文化中乌拉神鼓的制作技艺,并从母亲与姨母那边学习了萨满剪纸与绘画技艺。

他几乎捐献了全部个人收入用于对萨满文化的保护,并建设了关云德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。博物馆就坐落于长春市附近的刘家村。

关云德保护文化遗产的献身精神是令人心生敬佩的。

当人们对一件艺术品赞不绝口的时候,其实常常忽略了内蕴其中的创造者的精神,而葡萄牙导演Joao捕捉到了这一点。在探访乌铜走银的过程中,Joao发现乌铜走银的高贵之处就在其手工的“韵味”,并希望通过拍摄展现出手艺人精益求精,耐心细致的文化。

《手艺人》

2017 云南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REyBgd41n4YTsnKMBKQyA

承拍单位:云南大学

导演:João Henrique Mestre Marques(葡萄牙)

制片:刘芮言、刘璇

指导教师:Gonçalo Galvão Telesile

影片简介:“乌铜走银”技艺起源于云南省石屏县,曾与“景泰蓝”齐名,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几近衰落。李伟老师学习继承了这项工艺,并且将这项工艺带回石屏,开设了 “乌铜走银传习馆”。短短几天,我们不仅见证了一件艺术品的诞生,而且感受到了一低手艺人内心的坚守。

从一块石到一方砚,一个精美的砚台离不开制砚大师的精雕细琢。英国青年Hernandez来到一个从未来过的城市,接触一份不曾知晓的技艺,在文化碰撞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喜爱。

《易水砚》

2018 河北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nU90vXI5nR4TVD4d-lOmHg

承拍单位:河北大学

导演:Hernandez Marsol Jan(英国)

制片:王铮鸣

指导教师:Joseph Hogarth Carr

影片简介: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。”易水砚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。雕刻师们努力创造自然和永恒的表现,同时保存了石头本身的特点。从精美的小砚到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伟大作品,每一块砚台都因为人工雕琢而显得意义非凡。制砚的大师们继承了他们祖先的智慧,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,把他们精湛的技艺展现给世界。

一张彩色宣纸上,一把小刻刀将线条勾勒,剪刀在指间流转,一副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。韩国青年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赵大剪剪纸艺术作为拍摄主题,深入了解了剪纸艺术的起源、发展和风格。

《大剪小剪》

2019 内蒙古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Tj5z66fWHRyLwbBttymWg

承拍单位:鄂尔多斯新媒体中心

导演:Seenae Choi(韩国)

制片:秦月

指导教师:Cecília Mello

影片简介:赵美玲是中国鄂尔多斯著名的剪纸艺术家,她热衷于保护中国5000年悠久的剪纸艺术传统。她从祖母那里学会了这门手艺,现在,她渴望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外孙女靖涵。《大剪小剪》是一部温馨的微纪录片,讲述了一位祖母和她的孙女之间的感情,以及他们对剪纸的热爱。

在辽宁的韩家村,男女老少皆爱画,入村遍闻“牡丹香”。画里,一朵朵牡丹争奇斗艳;画外,一位位村民喜笑颜开。俄罗斯导演尔热娜则站在第三视角,记录下画里画外的世界,用镜头描摹出生动的画上牡丹村。

《画上牡丹村》

2020 辽宁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uOjNp79ETOUcfZ8gxiCOA

承拍单位:辽宁大学

导演:PATARKHEEVA ERZHENA(俄罗斯)

制片:黄雪艳

指导教师:Arun Gupta

影片简介:一幅精美的牡丹画,串联起韩家村具有艺术气息的脱贫致富路。农忙时拿锄头,农闲时拿画笔,从荒凉的玉米地,到今天处处是美景的画家村,是艺术让韩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画里,一朵朵漂亮的牡丹花争奇斗艳。画外,韩家村村民也因书画脱贫致富。勤劳的村民们制作牡丹瓷板画、打造文化长廊等“牡丹村”文化品牌,使得播种跃然纸上,芳香四溢、含苞待放。

一代代贝雕艺人手手相传,将贝雕技艺于指尖流淌、传承。MOHOMED初次接触贝雕工艺,感受到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现代之美,并向贝雕艺人的匠心表达由衷的敬意。

《贝贝相传》

2022 山东
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PLfjpXGOikLrV7HcRFtmA

承拍单位:中国海洋大学

导演:MOHOMED SALAH MOHOMED TAHA

制片:李心怡

指导教师:Jocelyn Ford

影片简介:传承经典,厚积薄发,青岛贝雕在“传统”与“时尚”的碰撞中应运而生,兼具贝壳的自然之美以及匠人的技法之美,融合了人与海洋的智慧,承载着人与大海古老的故事,表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与期盼。本片通过外国青年视角,探寻青岛传承百年,凝聚匠人智慧与心血的贝雕技艺及其背后的故事,指尖篆刻,“贝贝”相传……

img 地址: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  img 电话: +86 (010)58805680  img 邮箱: lookingchina@bnu.edu.cn
Copyright © 2020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版权所有  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2号